禽 流 感 的 危 機
1997年8月香港發現一名在5月死於雷氏症候群的小孩,其感染的流感病毒為禽鳥類的H5N1亞型。在往後的六個月之內又發現十七名同樣的確定病例,其中五名死亡。台灣與香港的地緣關係密切,值得醫界特別予以注意。
流感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它的RNA分成八個節段而分別製造不同的蛋白質。病毒的外表有兩種重要的抗原:血球凝集素 (hemagglutinin, H抗原) 與神經胺酸酵素 (neuraminidase, N抗原)。到目前為止引起人類疾病流行的病毒株,只發現過三種HA (H1, H2, H3) 與兩種NA (N1, N2)。
香港禽鳥型病毒的H5抗原型式未曾在人類出現過,所以在理論上有可能會流行到全世界,不過這種預測並不是必然會發生的。一種流感病毒要引發全面流行有三個必要條件:能夠在人體繁殖、大多數的人口沒有抗體、能夠有效地在人群之中傳染。H5N1病毒符合了前兩個要件,但是還沒達成第三個要件。香港的經驗也顯示撲殺動物可以控制人類病例的發生,如果放任不管,說不定病毒會有機會慢慢地調適新的人類宿主,進而引發全面流行。
H5N1病毒的出現,再次提醒我們必須注意流感病毒全面流行的可能性。下一次的新型病毒可能是H5亞型等動物病毒,也可能是最近數十年沒有出現過的H2亞型病毒。如果要預防新型病毒的危害,我們除了要注意世界其他地區的疫情以外,也必須加強對於本地流感的監視工作,進一步探討疫苗在本地使用的保護效益。根據過去的經驗顯示,發現新型病毒以後,疫苗製造藥廠可以在6到8個月的時間內製造出大量的疫苗。但是在仰賴疫苗進口的台灣,在理論上的全面流行發生的時候,可能會陷入無法獲取疫苗的危機之中。Amantadine與rimantadine等藥物有治療與預防A型流感的效果,但是屆時連藥物的供應都可能有問題。為了因應未來的趨勢與全面流行的可能性,台灣最好能夠建立不假外求的疫苗製造技術,並進一步研究活性減毒疫苗的可行性。
流 感 病 毒 的 命 名
我們對於各種不同流感病毒的命名,主要是根據H與N兩種主要抗原的不同。同一亞型的病毒之間,表現出的抗原還是可能有些不同。因為這些抗原會發生幾乎沒有止境的變化,所以在學術上我們必須用病毒發現的地點來加以命名,以區分這些抗原稍微不同的病毒株。舉例而言,標示 A/Taiwan/1/86(H1N1) 的病毒,表示它是1986年在台灣分離出而具有H1N1亞型的A型流感病毒,其病毒株編號為1。
特 別 厲 害 的 感 冒 症 狀
一般的感冒常常只是打打噴嚏、咳嗽個幾天就沒事了。流感則會有高燒、寒顫、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痛、倦怠、食慾不振、眼睛發紅等嚴重症狀。此外,因為大部分的成人對於一般的感冒病毒多少都有免疫力,所以一般的感冒大多只侵犯小孩。流感則因為病毒突變的關係,會使得全家大小都生病,這是它臨床上的另一個特徵。
流感的嚴重性主要是它所引起的併發症,其中有些可能導致死亡。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肺炎,其他還有肌肉炎、心肌炎、心包膜炎、神經系統併發症與小孩的雷氏症候群。
何 謂 禽 流 感 病 毒
1.禽流感病毒是一種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在禽鳥類的傳染病,大約在一百多年前的義大利即發現,其後分別在世界各地有大小幅度不一的流行。雖然A型禽流感病毒有15種亞型,其中以H5與H7亞型對禽類的致病性較高。
2.所有禽/鳥類均可感染禽流感病毒,並呈現自無症狀至輕微或嚴重的病癥甚而死亡。仔細分析發現,高致病力的禽流感病毒在HA基因上含有較多的「鹼性胺基酸」(basic amino acids),死亡禽類的流行幅度也較大,致死率可高達100%。
3.在天上飛的水禽/候鳥(野鴨),是禽流感病毒在自然界的「儲存宿主」(reservoir),會保存流感病毒在自然界生生不息。
4.在美國紐約與香港的研究均顯示「活禽市場」(live bird markets)是一個易將流感病毒自禽傳至人或禽傳至禽的傳播而引發流行。
如 何 預 防 禽 流 感
如何預防禽流感?應從加強個人衛生、健康管理及環境衛生做起,確實遵守「十不五要」:十不: 一、「不」靠近、接觸及餵食候鳥及ㄧ般禽鳥。二、「不」至禽流感流行地區參觀禽鳥的養殖或展示,不私自攜帶禽鳥入境。三、「不」讓飼養之禽鳥與其它不同類飼養禽鳥(雞、鴨)、家畜(豬)混居。四、「不」將飼養之禽鳥(鴿類)野放。五、「不」購買來路不明之禽鳥肉品。六、「不」碰觸、販售、購買及攝食罹病禽鳥。七、「不」隨意棄置病死禽鳥。八、「不」自行宰殺禽鳥。九、「不」生食禽鳥類製品(包括蛋類及相關產品)。十、「不」去擁擠和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五要: 一、「要」勤洗手:接觸禽鳥肉類及排泄物後,應以肥皂清潔雙手。二、「要」打「人流感疫苗」。三、「要」熟食:禽流感病毒不耐熱,56℃加熱3小時、60℃加熱30分鐘、100℃加熱1分鐘即可殺滅,故雞肉、雞蛋均應熟食。四、「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和休息、減少壓力。五、「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每天量體溫,若發燒,應戴口罩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