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FILM 於 2012-5-26 22:54 編輯
喜樂保育院創辦人 ── 瑪喜樂阿嬤的見證(轉貼) ~ 用主愛編織一生的瑪喜樂女士
1914 年 9 月 29 日,瑪喜樂(Joye Meredith McMilliam)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的農村 ── 那培爾鎮 (後改名為摩西湖,MosesLake )。瑪喜樂從小就習慣了農村的生活,父親是無師自通的獸醫,家中養了許多的牛馬,她經常得騎著馬到六哩外的小鎮念書,也因此,瑪喜樂從小對於農村環境特別有感情,也早已經對於窮困的生活甘之如飴。 7 歲那年,一些曾到中國大陸的宣教士,從外地來到那培爾的教會作見證,宣教的種子深植在她心中,慢慢的孕育著,等待發芽。
瑪喜樂 21 歲時,選讀加州柏克來大學醫學預科課程,然而因為經濟狀況不佳,只好暫停在護理系之學業。到 23 歲時與比她年長 33 歲的凱利麥克米倫(Kelly McMillan)結婚,婚後便一直定居在加州柏克萊地區,他退休後遷居至舊金山北方,郊居 阿爾巴可 經營杏仁果園。後來在她父親與先生相繼去世後,在她所屬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的牧師娘鼓勵下, 41 歲的瑪喜樂重拾書本,在加州專業護理職校繼續進修,並在加州伍連擔任過特別護士助理工作,同時也照顧她年邁的母親,此時,她根本沒想到這些照護經驗,竟是為了她日後在台灣服事而預備。
1951 年,來自台灣的謝緯醫師前往美國深造醫學 3 年,在美深造期間於舊金山見證與分享。當時,他到 瑪喜樂 聚會的美國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分享時說:「台灣肺結核病人很多,需要護理人員。」謝緯的悲憫胸懷、言談時流露的自信,深深感動瑪喜樂,於是他的一番話深植於瑪喜樂心中;就因為這句話,瑪喜樂阿嬤決定離鄉背井來到台灣,踏上這塊土地。謝緯向她提及,台灣有許多民眾罹患肺結核,他返國後,要創設肺癆療養院,讓台灣貧困的病患都能獲得醫療,謝緯並徵求美國教會給予人力物力的支援。只是,在當時的地圖上還找不到台灣,她的朋友擔心她從未出國,會在大海中迷失方向。過沒多久,她走上宣教之路,在異鄉改變了很多人的一生,上帝的旨意便在她身上應驗。
來台灣之前,瑪喜樂阿嬤都在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敬拜神,瑪喜樂在這個歷史悠久的教會裡聚會,在這裡親近主。她在這裡聽到來自台灣謝緯醫師的證道,並在此聽到耶穌在一生中給她的使命及呼召,她幼時在教會聽到宣教士進行海外事工時,深埋心底的種子,此時也開始萌芽。「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世紀十二章 1 - 2 節)這是神給瑪喜樂阿嬤的呼召,而她離開家鄉,奉獻餘生,不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使命,而是為了主耶穌。
1959 年,那年瑪喜樂阿嬤 45 歲,在沒有直飛班機的情況下,瑪喜樂先搭小飛機到夏威夷群島,然後經 偉克島 轉 日本,最後才飛抵台灣。在台灣短暫停留了一陣子之後,她決心在台灣奉獻,旋即返美處理私務及變賣家產。隔年(1960 年),她再度與 謝緯 醫師聯絡,隻身帶著從美國教會募集到的大批藥品及衣物,再度踏上台灣,從此落地生根,正式展開她在台灣感人的故事,與寶島結下不解之緣。
瑪喜樂一個人初來台灣時,先到南投埔里義務服務 3 年,並加入謝緯醫師創建的基督教山地療養院(埔里基督教醫院之前身),在門診部工作,妥善照顧患者,常關懷他們內心及家庭的需要。除了護理工作之外,瑪喜樂 並協助訓練年輕的護理人員,同時也到謝緯醫師在鯉魚潭籌建的肺結核中心幫忙,當時,那兒已有 110 ~ 120 個病患需要服務。除了平日在 埔里基督教醫院 服務外,瑪喜樂星期假日則到 大坪頂教會 協助宣教與主日學事工,並奉獻 大坪頂教會 的土地權利金與籌募建堂的經費,很多時候,她也隨其他宣教士深入南投仁愛、信義鄉 一帶的部落傳福音,主動參與貝德芬宣教士創設的 山地伯特利聖經書院 的教育工作與傳福音事工,免費教授原住民少女英文。
1964 年,瑪喜樂隨謝緯醫師參與中部教會的醫療團,前往西南沿海地區巡迴義診,他們的足跡甚至遠至烏腳病流行的台南縣北門鄉。而謝緯醫師也開始在二林沿海地區為貧民及小兒麻痺患者免費義診,同年 11 月 3 日成立「二林基督教醫院」(當時稱為「二林基督教會貧民施療中心醫院」),這是台灣第一間由台灣人獨立設立之教會醫院。 當瑪喜樂來到二林基督教醫院,參與貧民醫療服務後,她發現,每天一開門,就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等著看病。
當時的台灣,經濟貧困,社會並不重視身心障礙者的福利。瑪喜樂 隨 二林醫院醫療團,初至位於濁水溪出口海附近的彰化縣二林鎮沿海地區義診時,就來了 222 位的小兒痲痺患者前來求診。他們有的是由父母揹著、有的是任由他們在地上爬行;不論是那一種境遇,臉上清一色都是晦澀、陰暗的表情。瑪喜樂看到沿海地區醫療與生活品質落後,小兒麻痺患者沒錢接受治療,以及目睹眾多小兒麻痺兒爬在泥地上,需要幫助,她看了心痛。她非常不忍心見肢障兒童受苦及無助,在禱告中向神尋求。
此時,瑪喜樂禱告又禱告,聖經的這些話浮現在腦海:「列國啊!要聽耶和華的話,傳揚在遠處的海島 … 。」( 耶利米書三十一章 10 節 ),因此她選擇去二林。當時還有好幾個聖經章節在那些年間引導著她。例如:「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 ……。」( 箴言三章 5 ~ 6 節 );「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 箴言十六章 3 節 ) 然而,當瑪喜樂願意憑信心倚靠神時,她真的不知道她的能力或訓練是否對這些孩子有幫助,但是她決心要讓這些小兒麻痺的孩子能夠站起來,為這些折翼的天使建造一個家,於是,她毅然離開服務了 3 年多的埔里基督教醫院、伯特利聖經書院 與 大坪頂教會,啟程來到彰化海邊偏遠的鄉鎮二林地區,開始近半世紀的醫療與福音事工,也展開她人生最重要的服事。
在二林基督教醫院成立時,當地的小兒麻痺患者中,多數是孩童,許多人失學在家,無法到學校接受教育,縱使有人已經 10 歲了,因未接受過肢體矯正治療,仍足不出戶,在家中爬行於地。她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但為了幫助這些孩子,瑪喜樂逐家去找這些孩子,並且帶著他們到醫院去,主動去邀請小學老師到醫院來為他們上課。瑪喜樂立志收容、教養他們,也為此到處奔波籌款。那時,國外的小兒麻痺患早已可以藉鐵鞋、支架站立,台灣病童卻仍匍匐於地上,和不可知的命運搏鬥,她心中因而湧起無限的憐憫,決心要協助這些孩子站起來。
就這樣,瑪喜樂從此留在二林基督教醫院,並主持護理部,安排患童接受謝緯及蔡陽昆等醫師手術;至於矯正手術後的醫療照顧及復健工作,她一肩挑起所有的重擔。1965 年 8 月,她暫借醫院倉庫,正式成立二林基督教醫院「附設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提供醫療、教養、復健、心理輔導等服務,首批就收留了 16 名當時孤苦無依的小兒痲痺兒童,全由瑪喜樂負責照護工作。
瑪喜樂白天忙於護理工作,夜晚忙著張羅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在這個「家」,她身兼慈母及嚴父,看管孩子的一切瑣事,包括餵食、洗澡、換衣服、換尿布、工作非常辛苦,甚至部分嚴重肢障而無法自理大小便的孩子,她為他們處理穢物,也從不假手他人。
過不了多久,保育院收容的小兒麻痺兒已增至七十餘人,不僅須另行租房子以容納各方湧至的患兒,即連原來的三十多坪空間,也越見擁擠;只要那個孩子感冒或有皮膚病,其他人也跟著染病。眼看如此下去不是辦法,瑪喜樂在她 55 歲那年,毅然返美變賣部分家產,而後又四處募款,在二林國中對面買了 7 分地,準備興建小兒麻痺兒童專有的家園。當時購地所剩之餘款只夠蓋 2 幢院舍,根本無法容納這麼多孩子,就在愁苦之際,加拿大的世界展望會匯來一筆捐款,剛好解決另外 3 幢院舍的資金不足問題,真是神蹟出現。每當孩子生活費無著落時,包括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或其他外來捐款,也都會適時應急,讓孩子不愁吃穿。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cOgDEBiTQ0PI8LKzrgw-/article?mid=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