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梯田復育 青蛙小魚回來了[url=http://tw.rd.yahoo.com/referurl/news/logo/lihpao//SIG=10r5pg5jg/*http://lihpao.shu.edu.tw/][/url] 更新日期:2011/09/09 00:07 呂苡榕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以前,這座山和後面那座山,全是梯田,因為人口外流,耕作的人少了,田也跟著休耕、廢耕。」前貢寮國小教師林紋翠指著山頭比劃,放眼所及只剩蔓生雜草,不見水梯田蹤影,只剩零星幾塊還有耕作痕跡。
沿著坪林石碇山區一路到東北角,曾是生產水稻及茭白筍的水梯田大本營,現在只剩下北海岸大屯山系北側的三芝石門一帶,及雪山山脈北端的貢寮雙溪坪林山區的少數水梯田。
生態與經濟都不放棄
在日本,位於山間的社區被稱為「里山」(Satoyama),因為橫跨了山區與平原,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水稻田創造了濕地生態。為保留里山擁有的生物多元,延伸出「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反思如何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達到自然資源的永續,讓生態與經濟和平共存。
▲林務局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7日在景色壯麗的貢寮吉林村山區,首度公開結合聚落農民推動水梯田生態復育與友善環境無藥耕作的成果,圖中下處一塊水梯田休耕,仍然以自然的形態儲滿水。(圖文/黃士航)
水田是台灣面積最大的淡水濕地,位於海拔100公尺以上,或坡度高達5%以上的水田,稱為水梯田。水梯田的田埂高達2、30公分,能蓄積水量,涵養地下水,即使暴雨來襲也能發揮防洪效果。淡水濕地位於山陸交界,造就水梯田多元生態,但農業凋零卻使得水梯田逐漸荒廢。
2年前,林務局提出「劣化棲地加強管理與生態復育計畫」,針對全台水梯田展開復育行動。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慶華表示,復育首先選定3個示範點,包括東北角貢寮山區、金山八煙聚落和花蓮豐濱鄉的港口部落。貢寮水梯田擁有100多年的歷史,仍保有純樸的農耕文化,符合里山倡議的精神內涵。
無毒栽種考驗體力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表示,今年2月林務局與基金會合作,前往貢寮尋找有意願無毒栽種的農民。有8戶農民願意以無毒方式復耕、3戶農家願意出借土地,從這小小的16分農地展開里山倡議在地化的工作。
由於不使用除草劑,農夫必須彎著腰,以手工「挲草」,將雜草揉進土壤中,提供養分。方韻如解釋,這項工作很辛苦,她僅做了2天就腰酸背痛,但高齡7、80歲了農夫依然彎著腰慢慢「挲草」。
鼓勵大眾回鄉耕種
為鼓勵更多人回鄉種田,林務局提出「生態勞務補償」的概念,提供工資給協助農務的人。林慶華說,經過換算,提供3天工資、6千元作為生態勞務補償。人力匱乏是水梯田復育的第一道阻礙。寮國小校長陳學添感慨,過去平溪等地的煤礦場還能提供東北角居民工作機會,礦場沒落後,工作減少,濱海公路開通後,加速人口外流,貢寮在地人不是務農,就只能打零工或到核四廠工作。
今年43歲的楊振鑫,8年前因父親生病,帶著妻子小孩回到貢寮接手農務,春天種小黃瓜、冬天種高麗菜。2月人禾基金會到當地與農戶商量無毒農耕時,楊振鑫覺得這種耕作方式很好,除了自己的田,他也幫忙耕種其他農戶的田地。然而,他坦言生產規模還不足以吸引年輕人回流。
楊振鑫說,改以無毒方式耕作後,環境的確改善許多,連食蟹獴等動物都回來了。白天在田裡工作,兩個小孩就蹲在田埂旁抓青蛙,晚上抓螢火蟲。過去幾乎絕跡的黃腹細蟌,現在都能在水梯田裡發現蹤影。
對大地有多一點尊重、包容,接受部分的雜草和一定程度的損失,大自然就會回饋給我們更多的美好,圖為農田中隨處可見的獵樁象。(圖文/黃士航)
復育水梯田除了需要人力,更需產銷管道,協助農民賣出產品。林務局和「海山餅店」合作,以市價2倍價錢保證收購農民生產的稻米,推出「和禾米香」,希望讓更大面積的水稻田頭入復育的行列。
黃昏的霧氣逐漸壟罩山區,水牛靜靜站在收割後只剩田埂的水田間,緩慢咀嚼口中的食物,白鷺鷥矗立牛背左顧右盼,形成一幅寧靜安詳的田園風景畫。剛發芽的水梯田復育計畫,能否凝聚社區意識、透過產銷合作增加農民收入,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成為林務局及當地居民未來須面對的難題。
青鱂魚與水生植物小穀精草是無藥耕作的指標生物,只要使用一點點農藥這兩種生物就會無法存活。 |